close




        古坑咖啡原產於台灣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地區。因位處咖啡豆最適宜生產的北緯23.5度,加上溫溼度配合,古坑鄉成為台灣少數可生產高級咖啡的地方。古坑咖啡屬於阿拉比卡種,因為烘焙、萃取的方法及時間與其他盛產咖啡產地不同,古坑咖啡具有其特殊風味。



        台灣咖啡源自清朝時期荷蘭人佔據時就引進,日據時時1931年「木村」先生再引進,文史記載在嘉義種植(雲林、古坑日據時期屬台南州嘉義廳管轄,故咖啡原鄉在古坑應是正確的)並大量栽培,品質優良1941年達到高峰,原豆大部分運回日本。



         據《雲林縣志稿》記載,古坑咖啡為日治時期時引進。台灣總督府引進咖啡豆之後,選擇台東、花蓮瑞穗、高雄、雲林古坑與南投惠蓀林場為試種農地,最後發現雲林古坑的品質最好,也成為日治時期獻給日本天皇的貢品,所以古坑咖啡也有「御用咖啡」別名。



         雲林古坑的地理位置、氣候、濕度等條件頗適合咖啡樹的生長,因此在日治昭和年間,日本人就在古坑鄉荷包山栽種咖啡樹,當地的咖啡樹滿山遍谷,因此古坑鄉荷包山就有「咖啡山」的別稱。在二次大戰後,台灣的咖啡園移交給省政府農林單位接管,在民國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農復會利用美援的補助,在斗六設立一家咖啡工廠從事咖啡產業加工。之後因為美援的抽離,台灣咖啡文化尚未形成,以及外銷成本無法與中南美洲國家競爭等因素,使得本地的咖啡產業沒落了一陣子。
 
  早期古坑華山地區的農特產品是茶葉(金萱與烏龍茶)、檳榔、及桂竹(古坑山區造紙的原料)等農產品,這些傳統產業因農產品價格低迷而逐漸沒落。另外,由於華山背後有海拔1804公尺的大尖山,以及海拔1278公尺的二尖山,二山間有條溪叫華山溪,華山溪本來只有約三、四公尺寬度的山溪,經歷九二一地震及納莉颱風的侵襲,造成華山百年嚴重的土石流,華山成為嚴重的災區,地方產業更見蕭條。因此地方及政府急於重建華山,便集思廣益地思考華山的特色產業。


         1999年時古坑鄉長謝淑亞與村民交換意見推動地方產業發展。這一年也舉辦了「古坑荷包山尋訪台灣咖啡之前世今生」活動,開啟了古坑咖啡產業重建的暖身運動。2000年開始便積極地推廣「古坑台灣咖啡」,並結合華山的美好景觀,推動當地的休閒產業。


          2003年的10月,古坑鄉主辦了一場「台灣咖啡節」活動,成功地炒熱了「台灣咖啡」的風潮。使得台灣咖啡豆的產量供不應求,塑造古坑華山地區成為「台灣咖啡的故鄉」以及「台灣原鄉咖啡的產地」。一時之間,附近的農民紛紛投入栽種咖啡,漸漸地古坑的華山、荷包山、朝陽、大埔、六斗坑、草嶺(一甲多)等山區陸續栽種了大片的咖啡園。目前古坑台灣咖啡的產量約佔全省咖啡產量的三分之一強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 咖啡樹是三年至四年生的作物,每年二、三月是它的花期,它開的花是白色小花,開花後二天至一週內就完全凋謝了,咖啡花謝了之後會結出綠色的果實,農曆中秋過後咖啡豆由綠轉紅時就開始收成,所以每年的9月以後,古坑華山咖啡進入了採收期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目前台灣引進咖啡樹栽植的品種大概有二類,一種是阿拉比卡Arabica,這品種所產的咖啡豆不苦不澀,它佔了市場約百分之七十左右,另一類品種叫Robusta,這種咖啡樹所產的豆子是酸苦澀的,它通常拿來作為罐裝三合一的混合咖啡使用。而古坑咖啡的品種是屬於阿拉比卡Arabica,阿拉比卡就是台灣咖啡豆,台灣咖啡豆目前分佈在花蓮的瑞穗、台東的蕙蓀,雲林古坑地區,嘉義的阿里山,台南的東山、屏東的山地門等地都有栽種。年產量約百公噸,尚不足消費量的十分之一,造成咖啡豆絕大部份仍仰賴進口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古坑咖啡因產量少,口碑佳,有為數不少的境外咖啡冒充古坑咖啡。為此,古坑產地業者擬以「23.5」為品牌名稱作為原產古坑咖啡的標誌。而其23.5,則是取自古坑的北緯23.5度相關位置。


 


參考資料:1.台灣咖啡之前世今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2.古坑鄉公所資訊網-產業文化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猩猩x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