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        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就是俗稱「瘋媽祖」的活動,不但各地媽祖廟宇忙著酬神遶境活動,連信眾也跟著為之瘋狂。


  


        台灣民間流行著一句諺語:「正月瘋查某、二月瘋鑼鼓、三月瘋媽祖、四月瘋無路、五月瘋撐渡……。」,現代的人對這句諺語能知其意的實在很少,甚至連聽都沒聽過呢!其實這句諺語是以前農業社會時代的背景所引伸出來的,顯現當時的社會景況與生活情形。






         話說「正月瘋查某」,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在罵女人「瘋查某」,也不是在批評男人「瘋豬哥」,千萬別誤會。所謂「正月瘋查某」只是在反映農業社會時期,民風相當保守封閉,所有生活步調皆是跟著節令走,平常農家女子不是在家幫忙家務、就是跟著下田幹活,只有在收成之後才有較空閒的時間。青年男女根本沒啥時間和管道交往。婚姻大事全憑媒妁之言來撮合,少有機會自尋對象。「過年」是中國人最大也最重視的節日,農家空窗時間也最長,春節期間不論男、女、老、少,都是個個穿新衣戴新帽,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到處去拜年,此時正是未婚男子物色對象的大好機會,因此「正月瘋查某」這句話就因此而來。




         在農業時代,過年一直要休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過後,才有人下田裡耕作。到了二月秧苗已經插好了,除了除草之外比較清閒,因此村裡的人常聚在一起練習樂器或戲曲,有南管、北管、也有子弟曲,甚至有人扮起了陳三、五娘的戲碼來自娛娛人,年輕人體力較好的就練獅陣步法,既能消磨時間又能敦親睦鄰,實在是一舉二得,故而有「二月瘋鑼鼓」這句話。



         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上聖母媽祖娘娘的聖誕,中國人一向是「敬神畏鬼」的民族,媽祖又是台灣民間的信仰主神之一。全台灣最少有三百座以上的媽祖廟,「分身」更是不計其數,如果在同一天舉行祝壽拜拜的話,那來那麼多的陣頭和樂隊助興?信徒也是分身乏術,又如何能「熱鬧」得起來呢?於是大家協調,將慶典日子錯開,各庄頭的陣頭、樂隊和人力彼此互相支援。因此三月從初一到月底,全台灣各地都有媽祖慶典舉行,媽祖的信徒也樂得組團到處進香朝拜,趕場「轉檯、續攤」大家拜得不亦樂乎,反正有燒香有保庇嘛!因此三月全台刮起一陣媽祖熱潮,所以才有「三月瘋媽祖」這句話。




         到了四份,時序也在「小滿」(指稻或麥的穗子剛成型)的階段。農村裡一片清閒的氣氛,彼此不是互串門子閒磨牙,就是煮茶論春秋說三國。一句「瘋無路」倒是把以前的農村生活描述得相當貼切哩!






         五月裡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節日是端午節了,家家戶戶除了包粽子犒賞五臟廟外就是划龍舟比賽。在農業社會那個年代並沒有像現在這麼漂亮的龍舟,不過是把平常的人力渡船拿來權充龍舟。以各村莊、庄頭為單位,互相競划比賽一番,優勝者獎品也許只是錦旗一面,但各庄頭或宗族為了面子起見,挑選的壯丁無不卯勁以赴,提前練習瞭解水性,端午節來到,河邊已是鼓聲隆隆了,這就是「五月瘋撐渡」的由來。





  




         根據史料的記載,媽祖娘娘為福建省湄州島人,生於宋朝時代,到了三歲還不會開口說話,因此林父將她取名林「默」娘。長大後逐漸顯現其通靈能力,因不斷的展現神蹟解救無數的漁民,而得到民眾的崇拜。她原本只是福建湄州的地方神祗,到了清朝成為施琅攻台渡海的海上女神,後經過清朝道光皇帝賜封為「天上聖母」,成為討海人心目中的守護神。
 





  



         起初媽祖是漁民的守護神,在先民移民的歷史裡,是保佑先民渡海平安的「船頭媽」,先民來台落地生根後,立祀建廟供奉祈求合境平安、風調雨順。在以前農業時代,媽祖還是去除瘟疫、調節氣候功能的「農業神」,此時媽祖不只是漁民的守護神,還是兼具保佑農民的守護神呢!物換星移,在今天的台灣,全省各地擁有三百多座廟宇供奉著主神媽祖,分靈安座的更是不計其數,形成織網似的密度,不分地域、年齡、性別、身份、職業、族群,超過千萬的信徒,媽祖儼然是庇佑全台灣人民的守護神。(原載天乙開講Ⅱ)




童  謠


「正月俏查某,二月俏蛤鼓,
 三月俏媽祖,四月芒種雨,
 五月無乾土,六月火燒埔,
 七月好普渡,八月是白露,
 九月九降風,十月三界公,
 十一月冬節圓,十二月好過年。」


 


  


         這首歲時的童謠,將一月到十二月早期農業時代的社會現象和生活狀況唱出來。正月是新春,值農務之暇是青年男女媒妁相親的好機會。二月春耕,田野間處處可聽到蛙鳴。三月間,可說舉國皆繞著媽祖誕辰廟會轉,善男信女紛紛到廟裡進香,造成空前盛況。四月中有「芒種」這個節氣,據說在這個節氣下榖播種,來年便會豐收。四、五月又是梅雨季,土地不會缺水。到了六月,因為天氣太炎熱,土地像被火燒焦一樣。七月份普渡孤魂野鬼,八月「白露」到,九月開始吹東北季風,就是「九降風」。「三界公」的生日在十月份,十一月吃冬至圓,十二月準備要好好兒過年。整首童謠將過去民間整年的節慶或農作狀況做了清楚的描述。





        「芒種」是典型的夏季節氣,即是天氣要開始「炎熱」了。「芒種」的意思是:此時稻子已經結實成「種」,而吐穗結實的稻子榖粒上會長出細芒,所以才將這個節氣稱為「芒種」。


    「芒種」時節也是農作物種植時間的分界點。到了這個時節,梅雨季節就要結束了,而天氣也會越來越熱,氣候越來越乾燥,大部分不適合夏日栽種的農作物的存活率、生長率相對降低。天氣將從梅雨季節的陰雨綿綿,轉變為夏日型的午後雷陣雨了。


      有句農諺「芒種逢雷美亦然,端陽有雨是豐年」,它的意思是說:在炎熱的「芒種」時節,如果有大雷雨降臨的話,就是作物豐收的好預兆喔!尤其在較炎熱的台灣南部,進入「芒種」時節,也就是農夫們準備開始收割的時候了!



         這個時節是各種夏日蔬菜、水果正式上市的時候,例如西瓜、荔枝、芒果、鳳梨等都是當令水果。尤其是西瓜,常被大家視為夏天的代表性水果,不僅可以做成各種冰品,又可以清涼退火!


         農曆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是這個時節裡最重要的節日,依照傳統的習俗,每年的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、在門口插艾草、做香包,許多地方也會舉行划龍舟比賽,十分的熱鬧有趣,這也是中國民俗節日的一項特色喔!由於「芒種」前後氣候還不穩定,一定要等過了端午節才能放心的將禦寒的衣服、棉被收起來,以免因為天氣變化劇烈而受到風寒,所以有「未食端午粽,破裘不可送」這句說法。


節氣俗諺


1.「芒種夏至,檨仔(芒果)落蒂」這句俗諺的意思是:台灣南部的熱帶水果—芒果會在芒種時節前後採收上市!


2.「芒種蝶仔討無食」這句俗諺的意思是:到了芒種時節,大約就是陰曆的五月後,此時許多花種的花期已經過了,所以蝴蝶就沒有大量花粉可以採食了。



         「八月是白露」,在這節氣裡,清晨時分將會發現戶外的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,這是由夜晚水氣凝結而形成的。古代人以四時配五行,秋季是屬五行中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的金,而這個季節的代表顏色是白色,所以便將秋天的露水叫做「白露」。
  進入「白露」之後,在夜晚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,這就是告訴大家秋天來了。此時要注意早晚的溫差!



      「白露」時節正值稻作的二期,這時稻作是處於「孕穗期」,加上雨季剛過,所以更需要靠露水來提供足夠的水分,讓稻子順利成長。這個時節也是文旦、柿子、水梨和筊白筍的盛產期,可以嚐嚐當季農產品的美味喔!


      「白露」時節此時正是桂花飄香的季節。桂花散發出獨特的清香,讓聞到香味的人們都能振作精神。桂花還可以用來做桂花餅和桂花釀,風味十分可口喔!


節氣諺語:


1.「白露大落大白」這句諺語的意思是:如果在這節氣下雨,二期稻作會受到嚴重的破壞,所以農夫最怕「白露」下大雨,因為會影響收成。



2.「白露勿露身,早晚要叮嚀」這句諺語的意思是:白露過後,天氣已經開始慢慢轉涼了,容易受風寒,要特別注意保暖!


 

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猩猩x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