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


        水餃可是老少咸宜,口味多變的傳統美食。製法簡易先用麵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,再以鮮肉、白菜、紅羅蔔、韮菜等蔬菜切碎,拌以佐料為餡,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。皮薄餡嫩,味道鮮美,象徵吉祥的元寶形狀,百食不厭。年節時分,家人齊聚一同包餃子,相互祝福聯繫情感,祈求平安如意。




        說起水餃的起源,早在距今約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晉南北朝時代,就有被稱為「餛飩」的水餃,由於「餛飩」造型特殊且味鮮料美,因此迅速地風靡全國。後來餛飩改變了外貌,便由餃子延續這種奇特的月型模樣而流傳迄今。





        及至宋、元之際,水餃又名為「角子」或「角兒」,主要在江南的汴京、臨安等地的市場中販售,以水晶餃及燕餃等形式出現。明朝以降,因北方人讀角作「矯」,所以又稱「餃」,並將其納入春節時令產品,其中以椿樹餃子最受喜愛。到了清代以後則改名為諺語。在當時著名的食譜《調鼎集》裡,亦記載了幾種餃子的作法。





        明朝以後,因為餃子外型近似元寶,有招財進寶的意味,故在逢年過節或是新春之際,總會在餐桌上端出盤熱騰騰的水餃來沾沾喜氣。此外,除夕夜亥時一過後的子時,即是新的一年的開始,因此亦利用子時(即交子,為餃子的諧音),來象徵萬象更新的意思。




         餃子因地區稱謂之不同,名稱很多,有水餃、角子、餃兒、煮餑餑、扁食、水點心、元寶等,已有悠久的歷史,究竟源於何時,已無確切資料,但在南北朝時期 (1500多年前),北齊"顏之推"說:"今之餛飩,形如堰月,天下通食也" 。這堰月形的餛飩,與水餃外形相同,故推論應實屬水餃;新疆吐魯番唐代墓葬出土的木碗中,保存有約 5 公分長的小麥製的月牙形餃子,說明了唐代吃餃子的習俗已傳到中國西部;宋、元時出現了"角子"的稱呼,在《東京夢華錄》中載有汴京的市食有水晶角兒、煎角子等,《武林舊事》中亦載有臨安市食諸色角兒,《 飲膳正要》中則記有撇列角兒、蒔蘿角兒等,反映了當時餃子的种類;明代時,餃子種類日益增多,同時出現了"餃子"的名稱,並將它列為春節的節令食品,此時期的《宋氏養生部》中亦載有湯角、酥皮角兒、蜜透角兒等;到了清代,有稱餃子為"餑餑",在《鄉言解頤》中有"除夕包水餃,謂之煮餑餑",此時期的《湖雅》載有粉餃、面餃、燙面餃、酥餃等。



 


        元旦連續假期難得家人團聚,一口同聲來個包水餃。先到市集準備食材,水餃皮、豬肉(前腿肉)、高麗菜、紅蘿蔔、蔥及薑等,再回家料理拌以佐料為餡,包成個個白又圓的元寶形狀水餃。此時小朋友個個已滿身沾滿麵粉,嬉戲中露出潔白牙齒與笑鬧聲,期待這熱騰騰又晶圓水餃的上桌。
         這頓水餃美食,全家人在包水餃的過程彼此分享生活點滴樂趣,聯繫家人的情感,是個溫馨的午餐饗宴。且動手包水餃不僅能吃出健康好口味!更吃進一口又一口的幸福好滋味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猩猩x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