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


        斗六市太平老街已有百年歷史,老街最引人入勝之處是融合西洋巴洛克、日式及閩南式的建築美學風格,在台灣老街中獨樹一格。


 




        老街屋貌建築獨特,現存約90棟的融合歐洲巴洛克式二樓洋房,分屬日本明治、大正及昭和三個時期。建築物正面以清水磚配合洗石子、磁磚或水泥粉刷,頂層山牆(女兒牆)、窗前花台、四周亭柱紋飾繁複。





以彩瓷拼貼的剪黏雕飾.更是獨出其右,是在台灣其它老街建築難得一見。




         以古老工法鑲嵌的精緻碗片剪黏壁飾,造型大都以麒麟、鳳凰、 牡丹、龍鳳、人物及西洋花飾為主,都是象徵富貴如意的吉祥圖騰。有別於一般寺廟。





     「剪」「黏」的藝術,技法上,剪黏與西洋的「馬賽克」工藝相當接近。馬賽克(MOSAIC)原意為鑲嵌細工,「鑲」是把一種物質崁在別種物質中間或上面。「嵌」是填補縫隙,這種填補和置放的過程就是鑲崁。




      「剪黏」又名「剪花」,始創於明代萬曆年間(約西元1600)的廣東潮州、汕頭地區,由於潮州自古就是嶺南重要的陶瓷產地,擁有許多毀損、廢棄的陶瓷破片,而被當地泥水匠師利用發展成剪黏工藝來美化建築,潮州人俗稱它為「聚饒」「貼饒」或「扣饒」,後來隨著「唐山移民」的「落番」或「渡台」被帶至東南亞與台灣,為明清以來之中國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,廣東人稱之為「嵌瓷」。



      「剪黏」則是將各式各樣的陶瓷片,裁剪成不同需要的形狀,逐次嵌黏在已有雛形(粗胚)的泥灰表面上,來構成完整的圖樣裝飾。



      「剪黏」的作法,是以造型繪畫為基礎,用鐵絲為骨,灰泥為肉,塑出人物、鳥獸及花草造型,再以鉗子剪下碗片或彩瓷修飾後成為其外皮鑲嵌其上,完成後就是台灣傳統寺廟中屋脊、簷下照壁的建築裝飾藝術品。所以斗六太平老街的剪黏雕塑,有別於傳統工藝,更具藝術風韻 。


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 「剪黏」的表現手法,具有平嵌、浮嵌和圓(立體)嵌等,題材以吉祥如意、福祿壽喜和花鳥蟲魚人物故事為主要內容。



       「傳統寺廟工藝」受到台灣特殊的地域差異與人文歷史背景的影響,衍生出在地的特色,尤其在建築裝飾角色,因配合「唐山」移民心理與生活的需要,無論外型,或由點、線、面構成的形式,及對大小、位置、次序等的安排組合,在在彰顯了宗教信仰的祈福教化、趨吉避凶,及傳統美學的表現。



 



        剪黏最常見的就是在一般寺廟的屋頂之上作為裝飾之用,即使在現代也是一門專業技術,只不過逐漸式微,古老的手工技藝沒有獲得良好傳承。


        在大廟的屋脊上,常佈滿著五彩繽紛的人物座騎、花鳥蟲魚、山巒樹林-甚至於青菜、蘿蔔-等裝飾品,這些飾品稱為「剪黏」。



  




      「剪黏」也稱之為「剪花」,它的製作方式是先以鐵絲紮骨架,次以灰泥塑雛形,最後將各種陶片黏在灰泥的表面上。人的臉部則以陶土捏塑燒製後嵌上,這種屬於鑲嵌藝術的工藝品,為中國南方所特有。


  




        拍攝地點為斗六市太平路63&65 號兩間具有黏黏藝術特色的建築物。下次造訪斗六太平老街時,別忘停下腳步抬起頭來,好好欣賞不一樣的老街剪黏藝術風騷!
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猩猩x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